“四象”是易学里的重要概念。
易传《系辞》里面就说:
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”(《系辞》)
可见八卦是由四象而来,不知四象,谈何八卦,更不用说谈什么易了。
那么,什么是四象呢?
虞翻云:“四象,四时也。”
这是对的。
四时的“时”,在古代都写作“寺”,意思是天子布政的朝廷。
《说文》曰:
寺,廷也。
廷,朝中也。
战国时期的清华简上,“四时”就全部写作“四寺”。
四时为什么会和朝廷有关?这与古人对于天帝的设想有关。
在古人的想象中,太一天帝以北斗为车,巡游四方,分阴阳,建四时。
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。分阴阳,建四时,均五行,移节度,定诸纪,皆系於斗。——《史记.天官书》
古人根据北斗的指向,可以确定春夏秋冬四时,同时也可以确定太一天帝的所在。
“斗柄东指,天下皆春;斗柄南指,天下皆夏;斗柄西指,天下皆秋;斗柄北指,天下皆冬。——《鹖冠子·环流》
古人想象中,太一天帝正是通过北斗的斗建来发布朝廷律令。
建,立朝律。——《说文》
正因此,《周易》的第一卦,就是以这“立朝律”的“建”来命名的。
斗建所指的方向,被古人视为太一天帝的朝廷。
比如东宫青龙的大角星,因为“直斗杓所指”,所以被称为“帝廷”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就说:
“大角者,天王帝廷。”
同样处在斗建所指方向上,而且更加重要的星宿,是东宫青龙的房宿四星,被称为“明堂”,是太一天帝的布政之宫。
“房四星为明堂,天子布政之宫也”。——《晋书天文志》
明堂房宿,又名天驷,天龙。
《周易》开篇的龙和马,全部都是特指这“乘马班如”的天驷四颗星。
随着斗柄的指向,东宫青龙的房宿四星会随着春夏秋冬四时的流转,分别在傍晚时来到东南西北四方的四正方位上,是上古时代人们确定二分二至的标准星。
更重要的是,日月五星所经过的黄道,正好也从房宿四星中穿过,使得房宿成为上古华夏先王们划定日躔的天然标准星。
早在《尧典》中,就已经记录了4500年前的四时昏中星。
其中,春分的昏中星名为“鸟”,夏至的昏中星名为“火”,秋分的昏中星为“虚”,冬至的昏中星为“昴”。
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。分命羲仲,宅嵎夷,曰旸谷。寅宾出日,平秩东作。日中,星鸟,以殷仲春。厥民析,鸟兽孳尾。申命羲叔,宅南交,曰明都。平秩南讹,敬致。日永,星火,以正仲夏。厥民因,鸟兽希革。分命和仲,宅西,曰昧谷。寅饯纳日,平秩西成。宵中,星虚,以殷仲秋。厥民夷,鸟兽毛毨。申命和叔,宅朔方,曰幽都。平在朔易。日短,星昴,以正仲冬。厥民隩,鸟兽鹬毛。帝曰:“咨!汝羲暨和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闰月定四时,成岁。允厘百工,庶绩咸熙。”——《尧典》
这里的“日永,星火,以正仲夏”,指的是夏至昏中星为东宫青龙房宿,又称天龙、大火。
春分的昏中星被称为鸟,就是《月令》里说的“春分,玄鸟至”。
秋分的昏中星为二十八宿里北方玄武的“虚”,在古人的想象中是一只大龟。《周易》中出现的所有“龟”字,指的都是这个虚宿的天象。
冬至的昏中星昴宿被古人称为“茅”,因为是白色星团,在《周易》中又比作“白茅”。昴宿附近的参宿,被古人视为虎头。
参为虎首。——《史记.天官书》
昴宿附近的奎宿,被古人视为虎尾,也就是《周易》里“履虎尾”的形象。
龙、虎、龟、鸟,这四个天象的组合,正是古人眼中的另一种“四象”。
《礼记·曲礼上》就说:
“前朱鸟而后玄武,左青龙而右白虎,招摇在上。”
《吴子·治兵》也说:
“必左青龙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,招摇在上,从事于下。”
这四象,归根结底,都是通过观测二分二至的时候日躔在黄道上的位置决定的。
房宿天驷四星,则是这个黄道上最重要的参照点。
所以,“四象”在马王堆帛书中又写作“四马”。
“四马生八卦”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精准稳定回血计划老师QQ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